
公众号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6-19 17:21
慈善名人堂
实业与慈善的双栖行者
在近代中国慈善史上,有这样一位人物:他以钱庄掌柜之身,在19世纪末的灾荒岁月里,用报纸募捐开创义赈先河,拯救数十万灾民于水火;又在 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 的禁锢中,冲破封建枷锁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女校,为近代女性教育点燃第一盏明灯。
生平概述
经元善(1840—1903),原名高泉,字莲珊,浙江上虞五夫镇人,其生平记载见于《上虞县志》(1990年版)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《经元善集》。他出身商贾世家,父经芳州在沪经营钱庄,1863年经元善继承父业,在上海开设 “经正记” 钱庄,后参股洋务企业,曾任上海电报局会办(据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》记载)。其从商经历为慈善实践奠定经济基础,而投身慈善则源于 1876年华北旱灾中目睹的灾民惨状,这一转折在《申报》1878年相关报道中有明确记录。
慈善事迹
(一)创办协赈公所,开启义赈新纪元
1878年3月,经元善联合郑观应、谢家福等在上海创办协赈公所,此机构的设立见诸《申报》1878年3月12日《上海创设协赈公所启》。该组织突破传统官赈模式,采用 “劝捐—运输—散放” 的专业化流程,其运作机制可在《沪上协赈公所征信录》(1878年刊)中详细查证。
募捐方式:通过《申报》刊登《劝捐直隶山西河南赈启》,首创报纸公开募捐,1878—1880年间累计募集赈灾款超30万两白银(数据来源:李文海《中国近代十大灾荒》)。
管理体系:建立 “四柱清册” 记账法(旧管、新收、开除、实在),善款流向定期在《申报》公示,如1878年11月5日《协赈公所收支清单》。
赈灾成效:1882年江苏水灾中,协赈公所向苏州、常州等地运送粮食1.2万石,救济灾民约10万人(据《江苏省通志・民政志》记载)。
(二)创办经正女学,推动女性教育发展
1898年5月,经元善在上海桂墅里创办经正女学,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正规学制的女校,其创办细节收录于《经正女学章程》(1898年刊)及《时务报》1898年5月26日报道。学校特点包括:
课程设置:开设国文(选用《女孝经》《女诫》等改良教材)、算术(采用西方算术课本)、外语(聘请传教士教授英语)、体操、女红等课程,见《经正女学课程表》。
师资力量:延请曾纪芬(曾国藩儿媳)等担任教习,外籍教师由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推荐(据《上海教育志》记载)。
办学规模:首批招收80名学生,年龄8—15岁,实行寄宿制,学费全免,经费由经元善个人捐资及社会募捐解决(《经正女学收支账簿》1898年记录)。
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
1
对近代慈善的制度性贡献
经元善创立的义赈模式被后世沿用,1906年江苏水灾中,上海商务总会等机构沿用协赈公所的组织架构开展赈灾(据《中国慈善发展史》)。其倡导的 “征信公开” 原则,成为现代慈善组织的基本准则,至今仍被写入《慈善法》(2016年颁布)第三十一条。
2
对女性教育的启蒙作用
经正女学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女性,如首批学生周佩箴后来成为上海务本女校教师,推动了女性教育的接力发展(《上海女子教育史》记载)。该校的创办直接影响了1907年《奏定女学堂章程》的颁布,促使清政府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体系(据《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》)。
3
史料印证与学术评价
经元善的慈善实践被多部权威史料记载,如:
夏东元《郑观应传》详细描述了他与经元善的合作赈灾经历;
熊月之《上海通史・晚清卷》专节分析经正女学的社会影响;
王卫平《中国慈善史纲》将其义赈模式列为近代慈善转型的典型案例。
当代学者评价:“经元善的慈善实践实现了从传统‘仁政’到近代公益的范式转换,其组织创新与制度设计具有开创性意义。”(出自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8年第5期《论中国近代慈善家的群体特征》)
经元善留下的不仅是协赈公所的四柱清册与经正女学的琅琅书声,更是一种 “以天下为己任” 的慈善自觉。当我们在《慈善法》中看到 “信息公开” 的条款,在乡村女校的课堂上听见孩子们的读书声,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点击 “捐赠” 按钮时,都在与这位百年前的慈善家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。
他用一生证明: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;不是一时一地的善举,而是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。如今,慈善的形式在变,但经元善所践行的 “仁爱为本、务实创新” 的理念,依然是照亮当代公益之路的精神火炬。愿我们都能接过这火炬,让慈善的光芒温暖更多角落。
-爱心捐赠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