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名人堂——白居易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7-18 09:42


慈善名人堂

——白居易



在唐代的诗坛与慈善史上,有一位诗人以笔为刃书写民生疾苦,更以实际行动温暖一方百姓,他就是白居易。他的慈善之举,如春风化雨,浸润着历史的长河。





一、理念之源:以民为本的慈善初心


白居易的慈善理念,源于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感知和儒家 “仁爱” 思想的熏陶。“心中为念农桑苦,耳里如闻饥冻声”,这两句诗便是他慈善初心的生动写照。他认为,为官者应当心系百姓,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,而慈善并非高高在上的施舍,而是对同胞的共情与担当。这种理念让他在为官和生活中,始终将百姓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。



二、躬身践行:遍布各地的慈善足迹


白居易的慈善实践遍布他为官和生活的各个地方,每一项举措都切实解决了百姓的难题。


在杭州任刺史时,他发现钱塘湖(今西湖)水利失修,不仅影响农田灌溉,还时常发生洪涝灾害。于是,他亲自勘察地形,组织百姓修建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 “钱塘湖堤”(后称 “白公堤”)。这条堤坝既能抵御洪水,又能引水灌溉千亩农田,让当地农民不再受旱涝之苦。他还制定了《钱塘湖石记》,详细规定了堤坝的维护和湖水的使用方法,确保水利工程能长期造福百姓。


在洛阳生活期间,他看到伊河、洛河交汇处的 “八节滩” 水流湍急,礁石密布,船只经过时常遇险,船夫和商人苦不堪言。已步入晚年的白居易,毅然变卖自己的部分资产,募集资金开凿 “八节滩”。经过艰辛的施工,险滩变成了通途,船只往来安全顺畅,百姓们无不感激。


除了这些大型工程,白居易还关注到身边贫困之人的生活。他晚年在洛阳变卖资产,设立 “义田” 和 “义仓”。义田的收入用于资助同族的贫困子弟读书,让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;义仓则储存粮食,在饥荒之年分发给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。

三、余韵悠长:慈善精神的传承影响


白居易的慈善行为,不仅仅是解决了一时一地的问题,更传递出一种 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 的担当精神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他的诗歌让更多人了解到百姓的疾苦,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;他的慈善实践为后世树立了榜样,让更多为官者和文人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。


后世许多文人、官员都以白居易为榜样,在任上兴修水利、开办义学、救济灾民。他那种将个人力量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的慈善方式,也为后世的慈善实践提供了借鉴,让慈善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施舍,而是拓展到改善民生环境、助力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。


白居易用他的诗与行,在唐代的慈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慈善精神,如同他笔下的诗句一般,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。



他用诗笔记录疾苦,更用脚步丈量担当,让 “慈善” 跳出了单纯的物质救济,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温情纽带。千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重读 “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” 的诗句,仍能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暖意 —— 这或许就是慈善最动人的模样:不必惊天动地,却能在岁月里生生不息。

 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