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名人堂——熊希龄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7-24 15:37

慈善名人堂

慈善救星熊希龄

从民国总理到 “慈善救星” 的济世之路

在近代中国慈善史上,有一位人物兼具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——他曾任民国国务总理,却在巅峰时转身投入慈善;他散尽家财创办慈善机构,让数万名孤儿重获新生。他就是被时人称为 “慈善救星” 的熊希龄,一位在史料中留下无数实干印记的慈善先驱。


一场水灾改变的人生轨迹


熊希龄(1870-1937)的早年履历堪称 “学霸模板”:14岁中秀才,21岁中举人,24岁成进士,被张之洞赞为 “湖南神童”。他参与维新变法、创办时务学堂,35岁进入清廷中枢,43岁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,是近代史上少有的 “文能提笔安天下” 的政治人才。


转折发生在1917年。这年夏天,顺直(今河北、北京一带)爆发百年不遇的水灾,据《大公报》记载,受灾县达103个,灾民超 500万,仅天津一地就有1.2万儿童成为孤儿。时任京畿水灾督办的熊希龄,在《水灾善后意见书》中写道:“目睹灾童嗷嗷待哺,如失乳之羔,心胆俱裂。”


他当即在北京设立10所慈幼局,临时收容灾童2000余人。但洪水退去后,如何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?据《熊希龄先生年谱》记载,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:“吾辈既见之,若不设法,是谓不仁。”1920年,他变卖妻子毛彦文的嫁妆、自家房产,筹资15万元,将香山静宜园旧址改建为 “香山慈幼院”,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综合性慈善教育机构之一。



近代慈善教育的 “活标本”


翻开《香山慈幼院章程》,能看到熊希龄的慈善理念远超时代:“以培养健全之国民为宗旨,非仅养其生命,更要育其人格。” 他首创 “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位一体” 教育模式,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创新实践包括:


1. 小家庭制度:1934年设立 “慈爱村”,每15名儿童配1名 “妈妈”,组成模拟家庭。这种模式比1949年才出现的奥地利SOS儿童村早15年,《北平晨报》曾专题报道其运作细节。


2. 职业教育体系:开设木工、纺织、印刷等12个工种的实习工厂,据1930年统计,毕业生就业率达92%,许多人进入铁路、银行等行业。


3. 全人培养设施:建有全国首个儿童玩具馆(1922年)、儿童图书馆(藏书3万册)、附属医院(年接诊超万人次),甚至有自己的消防队和小银行。


为维持慈幼院运转,熊希龄常年 “化缘”。据《申报》记载,他曾在一次募捐会上说:“我虽为前总理,今日为孤儿乞食,无丝毫愧色。” 到1937年,慈幼院累计收养孤儿1.5万余人,培养出包括著名翻译家草婴、戏剧家石挥等在内的众多人才。



从国内赈灾到国际救援


熊希龄的慈善版图远不止于孤儿救助。查《熊希龄文集》及当时报刊,他的赈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:


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,他组织 “灾区协济会”,募集粮食1200万斤,在天津设立10处粥厂,每日救济灾民2万人;


1925年江浙饥荒,他亲赴上海募捐,联合外商轮船公司免费运输救济粮;


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,他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募集20万银元援助,成为首个向日本提供官方援助的中国民间人士。


他还推动建立了近代中国首个民间慈善协调机构 “华北慈善联合会”,制定《赈灾工作规范》,首次提出 “灾后重建需兼顾水利、教育” 的系统救灾理念,这些都被收录在《中国慈善史资料汇编》中。


1937年12月25日,熊希龄在香港为募集抗战救济款劳累病逝。据《大公报》报道,他临终前仍嘱咐家人:“将我所余资产全部捐给慈幼院。” 他的遗产清单显示,除衣物书籍外,仅余存款2.3万元,全部用于慈善。


如今,香山慈幼院旧址仍在,那些泛黄的档案、老照片里,藏着一位先驱对 “慈善” 最质朴的注解——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,而是用制度与坚持,让善意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。正如他为慈幼院题写的匾额 “仁爱为怀”,这四个字,至今仍是慈善精神的最好注脚。

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