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名人堂——苏轼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8-08 15:56

慈善名人堂

文学家苏轼

—文墨之外的大爱情怀—



苏轼,在华夏文化长河中,其诗词、散文、书画成就熠熠生辉,为世人所敬仰。然而,他不仅是文学艺术巨匠,更是心怀苍生、躬身慈善的践行者,他的慈善之举如繁星散落,照亮了北宋百姓的生活,温暖至今。


用爱托起生命的希望


北宋熙宁七年(1074 年),苏轼赴密州任职。彼时,密州正历经天灾人祸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连年饥馑,致使许多家庭无力抚养孩子,弃婴现象屡见不鲜,路边时常能看到嗷嗷待哺的婴儿,生命在襁褓中岌岌可危。


苏轼目睹此景,心痛不已,毅然决定行动起来拯救这些小生命。他率先垂范,亲自 “洒涕循城拾弃孩”,将弃婴抱回府中抚养。同时,他下达指令,安排州府官员奔赴野外搜寻弃婴,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:把弃婴分别安置到百姓家中抚养,官府每月按时发放抚养费。



在他的努力下,众多弃婴重获生机,两年内救活了不少孩子。两年后,苏轼被贬黄州,依然心系弃婴问题,他把在密州收养弃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鄂州太守朱寿昌。


当时,岳鄂地区存在 “溺婴” 的恶劣风俗,许多婴儿刚出生就惨遭毒手,尤其是女婴,几乎难以幸免。苏轼痛心疾首,建议朱寿昌依法严厉禁止这一恶行,并积极倡导在黄州成立 “育儿会” 这一慈善机构,呼吁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。尽管自身经济并不宽裕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为 “育儿会” 捐出了十千钱善款 。苏轼的这些举措,犹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那些脆弱的生命,让密州城的弃婴现象几近绝迹,无数家庭得以团圆,他的善举也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。


构建守护生命防线



元祐四年(1089 年),苏轼出任杭州知州。杭州作为水陆交通要冲,人口密集,人员往来频繁,极易滋生和传播疾病。且饥荒与疾疫常常相伴而来,给百姓带来双重灾难。苏轼深知,若要保障百姓健康,必须防患于未然。于是,他以身作则,率先捐出五十两黄金,同时积极向朝廷申请到两千贯钱,以此为启动资金,开设了一家病坊,命名为 “安乐坊”。



这里专门收治贫困病人,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,“安乐坊” 成功医治好千余名患者,为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百姓带去了生的希望。苏轼离任后,“安乐坊” 依旧延续,后迁至西湖边上,在苏轼去世后,改名为 “安济坊”,并继续遵循他所定下的规矩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“安乐坊” 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慈善医院,这一创举在苏轼的自述《与某宣德书》、苏辙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、周辉《清波别志》以及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等诸多史料中均有确切记载。而且,其运作模式引发了朝廷的高度关注,1102 年(宋徽宗崇宁元年),朝廷借鉴 “安乐坊” 模式,开始在各地广泛设置安济坊,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。


困境之中暖心帮扶



苏轼晚年被贬惠州,此时他已失去实权,自身处境艰难。但即便如此,他那颗关怀百姓的心从未改变,依旧积极为当地百姓谋福祉。


惠州府县两城被江湖阻隔,百姓渡船往来极为不便,苏轼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积极建议地方官筹措资金修建东新桥和西新桥,其弟媳子由的夫人深受其感召,捐出不少朝廷当年赐予的金币助力建桥。


同时,苏轼看到当地无主的野坟骸骨散落,心生怜悯,便亲自组织人员将这些骸骨收集起来,重新埋葬在一处大冢中,并撰写祭文,慰藉那些无名死者的在天之灵。此外,他还在城西修建 “苏东坡放生池”,直至清末,当地士绅百姓仍保留着在节庆之日前往放生池买鱼虾放生的风俗 。


苏轼的慈善之举,不局限于一时一地,而是贯穿其一生,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他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,倾尽全力给予帮助。他以文人的悲悯、官员的担当,诠释着慈善的真谛。苏轼的故事,激励着后世无数人投身慈善,传递爱心,让温暖在人间流淌不息。



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