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名人堂——陶澍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9-26 10:34


慈善名人堂

——陶澍



在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浪潮中,陶澍是一位用双脚丈量民生、以政策温暖百姓的实干官员。从江南漕运到两淮盐政,从水利治理到荒年赈灾,这位历经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的封疆大吏,始终将 “民为邦本” 刻在施政理念的核心,用一系列切中要害的改革与救济举措,为清末动荡的民生撑起一片荫蔽。他的 “慈善”,不是偶发的善举,而是融入制度改革、贯穿为官生涯的系统性民生关怀,成为清代 “以政为慈” 的典范。





一、治水利、除水患,为百姓筑牢生存根基


清代中期,黄淮流域水患频发,江苏、安徽等地百姓常年受洪涝之苦,“田庐漂没,流民载道” 是当时的常见景象。陶澍任江苏巡抚期间,将水利治理作为首要民生工程,亲自踏勘河道,制定科学治水方案。


据《清史稿・陶澍传》记载,他主持修复了江苏高家堰大堤 —— 这是阻挡淮河洪水倒灌里下河地区的关键屏障,此前因年久失修多次溃决,导致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。陶澍上任后,不仅募集资金加固堤坝,还创新采用 “石工代土” 技术,提高堤坝抗洪能力,同时建立 “河工巡查制度”,确保水利设施长期稳定运行。


此外,他还疏浚了吴淞江、黄浦江等河道,打通太湖流域排水通道,从根本上缓解了江南地区的水涝灾害。治水工程完成后,江南数万亩农田恢复耕种,流民纷纷返乡,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,自发在河堤旁立碑刻文,称其 “救万民于水患,立百年之安澜”。



二、改漕运、革盐政,以改革惠及民生


除了救灾纾困,陶澍更注重通过制度改革解决民生痛点,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漕运改革与盐政改革,两项举措直接惠及千万百姓与商贩。


清代前期,江南漕运(粮食由水路运往京城)实行 “河运”,不仅运输成本高、耗时久,还因官员层层盘剥,导致百姓缴纳的 “漕粮” 负担沉重,许多农户因缴不起漕粮而家破人亡。陶澍经过调研,大胆推行 “漕粮海运”,由商船直接从上海运粮至天津,不仅运输时间缩短一半,成本降低三成,还减少了官员贪腐空间,百姓缴纳的漕粮负担显著减轻。据《陶文毅公全集》记载,海运改革实施当年,江南地区因漕粮问题引发的民怨大幅减少,粮价也随之稳定。


在两淮盐政改革中,陶澍针对 “盐引垄断”(少数盐商掌控盐引,抬高盐价,百姓吃不起盐)的弊端,实行 “票盐法”,允许普通商贩凭票贩盐,打破垄断。改革后,两淮盐价暴跌,百姓终于能买到平价盐,而盐税收入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因销量增加而大幅提升,实现了 “民、商、国” 三方共赢。这种 “以改革促民生” 的思路,正是陶澍慈善理念的核心 —— 不满足于临时救济,而是从制度层面解决百姓长期困境。


三、施荒政、重教化,以仁心守护民生温度


陶澍的慈善关怀,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细致帮扶与民生长远发展的考量上。每逢荒年,他总是第一时间启动荒政救济,创新采用 “以工代赈” 模式 —— 让灾民参与水利、道路等工程建设,既能获得工钱糊口,又能改善当地基础设施,避免单纯赈济导致的 “坐吃山空”。


道光三年(1823 年),江苏遭遇特大水灾,陶澍一面调拨官仓粮食煮粥放赈,一面组织灾民疏浚河道、修建堤坝,共安置灾民数十万人,没有出现大规模饥荒。同时,他还注重灾后重建与教化,在灾区设立 “义学”,免费招收灾民子女入学,捐赠书籍,聘请塾师,确保灾害不会阻断百姓受教育的机会。此外,他还在各地设立 “育婴堂”“养老院”,收养孤儿与孤寡老人,亲自制定管理制度,确保救济物资真正落到实处。



陶澍在《劝民节俭示》中写道:“官之爱民,不在小恩小惠,而在除其疾苦,兴其利便。” 这句话正是他一生施政的写照。从治水防灾到制度改革,从荒年救济到教化育人,他的 “慈善” 始终围绕 “解决真问题、惠及真民生” 展开,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。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民生情怀,不仅影响了曾国藩、左宗棠等后世名臣,更成为中国传统官员 “以政为慈” 的精神标杆 —— 真正的慈善,从来不是一时的温情,而是长久的责任与切实的担当。

 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