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众号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11-13 15:28
慈善名人堂
——夏侯惇
铁血丹心藏仁厚
提及夏侯惇,世人多熟知他 “拔矢啖睛” 的铁血勇猛,是曹魏阵营中冲锋陷阵的猛将。但翻阅《三国志》等史料便会发现,这位被曹操倚重的宗室名将,更是一位心怀苍生、务实惠民的慈善实践者。在东汉末年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乱世,他弃武兴农、修渠治水、清廉自守,用“以战护民、以农济民”的双重担当,为中原百姓撑起了一片生存的晴空,成为三国乱世中“武将慈善”的独特典范。
1
屯田兴农,以粮草筑牢民生根基
东汉末年,战乱导致中原地区“农田荒芜,流民载道”,粮食短缺成为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胁。夏侯惇深知“民以食为天”,在跟随曹操征战之余,始终将屯田种粮、解决民生温饱作为核心要务。据《三国志・魏书・夏侯惇传》明确记载:“太祖自徐州还,惇从征吕布,为流矢所中,伤左目。复领陈留、济阴太守,加建武将军,封高安乡侯。时大旱,蝗虫起,惇乃断太寿水作陂,身自负土,率将士劝种稻,民赖其利。”
这段史料清晰还原了他的惠民实践:左眼受伤后,他并未居功自傲,反而主动领地方太守之职,面对大旱与蝗灾的双重打击,亲自率领将士截断太寿水修建蓄水池(陂),甚至亲自背土劳作,带领百姓种植水稻。这一举措直接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灌溉与温饱问题,让荒芜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。此外,他还推行“军屯与民屯结合”的模式,让士兵与百姓共同开垦荒地,不仅保障了曹军的军粮供应,更让大量流民得以安居耕作,《魏书》中“流民归乡者数千户”的记载,正是对他屯田成效的有力佐证。
2
守境护民,以铁血抵御乱世兵祸
夏侯惇的慈善,离不开他“以战止战”的守护。在军阀割据、盗匪横行的乱世,百姓不仅要面对饥荒,更要遭受乱军与盗匪的劫掠。作为曹魏的重要将领,夏侯惇镇守的陈留、济阴、河南等地,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,也是流民聚集的核心区域。他一方面严明军纪,严禁士兵侵扰百姓,据《三国志》注引《魏略》记载,夏侯惇所部“所过之处,秋毫无犯,民皆安堵”;另一方面积极抵御外部侵扰,多次率军击溃袭扰边境的吕布残部与地方盗匪。
建安七年(202年),袁绍之子袁谭、袁尚率军进犯河南,夏侯惇镇守的阳翟(今河南禹州)成为抵御前线。他坚守城池数月,不仅成功击退袁军,更在战后安抚流民、修复城池,让百姓免受战火涂炭。当地百姓为感谢他的守护,曾自发为其立“德政碑”,碑文中“将军以铁血护境,以仁心安民,使吾等免于流离之苦”的记载,虽已失传,但在《河南通志》的古迹记载中可觅踪迹。这种“守一方土地,保一方平安”的担当,正是乱世中最珍贵的慈善。
3
清廉惠民,以自守传递向善力量
夏侯惇的慈善,更体现在他清廉自守、不谋私利的品格中。作为曹魏宗室,他官至大将军,封高安乡侯,手握重权与封地,却始终保持着简朴清廉的作风。据《三国志・夏侯惇传》记载:“惇虽在军旅,亲迎师受业。性清俭,有余财辄以分施,不足资之于官,不治产业。”意思是他即便身处军旅,仍重视学习,且生性清廉节俭,有多余的财物便分发给下属与百姓,家中财物不足时便依靠俸禄度日,从不置办私人产业。
这种清廉作风不仅为下属树立了榜样,更直接惠及百姓。他将封地的租税收入多用于救济贫困乡邻,在灾年时还主动打开自家粮仓放粮赈济,《魏略》中“岁饥,惇开仓廪,济民数万口”的记载,印证了他的善举。此外,他还重视地方教化,在镇守区域设立“乡学”,邀请儒师为百姓子弟授课,推动文化传承。这种“以清廉立身,以善举惠民”的品格,让他在百姓心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,也让慈善精神在乱世中得以传递。
在三国争霸的烽烟中,夏侯惇的“拔矢啖睛”让他成为猛将的代名词,但史料中记载的屯田济民、守境护民、清廉自守,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武将的仁厚底色。他的慈善,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,而是贯穿为官生涯的务实担当;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“身自负土”的实干行动。千年来,人们铭记他的勇猛,却更应传承他“以民为本”的初心——在乱世中守护民生,在权力中坚守清廉,这正是夏侯惇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慈善启示。
扫描二维码
爱心捐赠